首页 > 科普 > 详情

我省科学家主导制定的《心电图身份识别技术规范》团体标准正式发布

2025年10月20日| 浏览:694次| 字体:
分享到: 
10月17日,我国首个《心电图身份识别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在郑州正式发布。该标准由河南省标准化协会、郑州大学心电学研究所、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河南省法医学会等多家机构联合制定,是我国在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首个原创性团体标准,填补了国际空白。  
    
  心电图身份识别技术是由郑州大学心电学研究所所长李中健教授及其团队历时多年、经过长期科研攻关形成的系统性创新成果。该技术基于人类心电信号的独特性与稳定性,将其从传统医学诊断工具拓展为高精度身份识别手段,成为继指纹、人脸、虹膜、DNA等之后的全新生物特征识别方式。李中健表示:“心电图身份识别不仅是对现有技术体系的重要补充,还是中国学者在全球生物识别领域发出的‘中国声音’。”  
  本次发布的《心电图身份识别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系统规定了该技术的适用范围、识别流程、数据安全、报告格式等关键内容,将为其在公检法司、保险理赔、社保、医疗、金融、教育、交通、军事、航空、航海等领域广泛应用提供技术依据。发布会还举行了认证单位授牌、首席专家聘任等仪式,并开展司法解读,标志着该技术正式进入标准化、司法化、产业化实施阶段。  
  心电图身份识别技术的推出,不仅提升了中国在生物识别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也为全球身份识别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该技术具有非接触、难伪造、活体检测等优势,在反欺诈、司法鉴定、边境安全、保险理赔等场景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与会专家认为,该技术将有效推动全球身份识别技术向更安全、更便捷、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在学术环节,来自河南省标准化协会、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郑州大学心电学研究所、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河南省法医学会等单位的专家分别对标准内容、技术原理、司法应用及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解读与分享。与会代表表示,该技术的推出不仅代表心电图身份识别技术创新成果的落地,还是多学科交叉、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典范。  
  “我们正在见证一项中国原创技术从论文变为实践,从实验室走向社会。”一位参会专家感慨地说。随着《心电图身份识别技术规范》的落地实施,中国不仅在生物识别领域处在全球前列,还为全球治理与安全体系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该标准的正式发布,也标志着中国在全球生物识别技术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作者:河南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吕晓 文/图

编辑:杜勇

审核:文成锋

上一篇: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夯实科技强国基础 —宝丰县科协2025年全国科普月系列活动圆满收官

报纸期刊

河南科技报
农家参谋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