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详情

从 “撂荒地” 到 “致富田”,禹州花石镇王桥村的乡村振兴密码

2025年10月15日| 浏览:436次| 字体:
分享到: 

      10月13日,在禹州市花石镇王桥村的中药材种植基地,500亩射干已进入生长后期,200亩丹参即将收获;位于半山腰的养殖场的牛舍中,黄牛悠闲地嚼着草料;鹅场里,白鹅引吭高歌;羊圈中,山羊活蹦乱跳,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我们村以前以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为主,村民们经常是忙活一年却赚不了多少钱。为了增加收入,许多村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谋生。时间长了,村里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土地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撂荒现象。” 王桥村党支部书记刘宏涛感慨地说。
      面对这一困境,王桥村开始积极探索转型之路。村 “两委” 多次组织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学习,结合本地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最终决定与中国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
      “我们经过多次调研和论证,认为中药材种植市场前景广阔,而且我们禹州具有发展中药材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这里的自然条件也非常适合种植射干、丹参等品种。” 刘宏涛介绍道。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流转自家土地。在他们的带动下,农户纷纷响应,2024年流转土地共计700余亩,全部用于种植射干、丹参等中药材。同时,村里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农垦集团提供技术支持和销售渠道,合作社按照集团的要求进行种植和管理,确保药材产品质量。

       不仅如此,农户也享受到了 “三金一补” 的好处,即土地兜底租金、入股收益金、务工薪金和地亩补贴。农忙季,这里吸纳了近200名村民就业,每人每月可增收2000元左右,帮助留守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我现在不仅每年有地租,而且农忙时在这里干活还能挣不少,比出去打工强多了。” 正在基地里除草的村民刘杰笑着说。

      在发展中药材种植的同时,王桥村还通过 “党支部+合作社+养殖户” 模式,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村里建成了村集体养牛场,引进本地黄牛、山羊。与传统养殖方式不同,这里的牛群常年放养于山岗草场,自由采食百样草,饮用深井水,确保肉质天然优质。

      “我们这里的牛羊以天然牧草为食,活动空间充足,锻炼出强健的体魄。这样自然生长的牛,肉质更加紧实细嫩,口感鲜美多汁,营养价值也远超普通牛羊肉。” 养殖户段相虎介绍,他过去也在外务工,看到村里发展养殖业的机遇后,果断回村。经过三四年的发展,现在他的养殖场有黄牛80余头、山羊存栏量160余只、蛋鹅2000余只,年收入十几万元。

      如今,王桥村的中药材种植和养殖业已初具规模,从种植、养殖到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初步统计,村集体年增收30余万元。
     “未来五年,我们将持续以‘药都’为笔、集体经济为墨、产业融合为纸,跳出单一种植,构建‘接二连三’融合生态。建千亩药田,深耕精深加工,实现从一产到二产的飞跃提升。” 对于未来,刘宏涛充满信心。

作者:张文君

编辑:杜勇

审核:文成锋

上一篇:2025国际芝麻产业技术会议在河南召开 新品种新装备为全球芝麻产业现代化提供“中国方案”

下一篇:灵宝豫灵镇:金秋战雨保丰收 干群同心显担当

报纸期刊

河南科技报
农家参谋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