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详情

降雨增多,河南要扩大水稻种植吗?

2025年10月30日| 浏览:356次| 字体:
分享到: 

与天争时,与雨赛跑。 “抢”,是河南今年秋收最真实的写照。

从玉米地被淹到花生、大豆受灾,传统秋粮在持续降雨中面临严峻考验。河南省人民政府官网10月16日消息指出,据省气象台监测,9月1日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达349.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6倍,创下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之最。极端天气频发,正倒逼河南重新思考农业结构的韧性。

一个问题越发受到关注:河南是否应顺势扩大水稻种植,把“水害”转化为“水利”?

01河南水稻,沉默的“第三极”


作为粮食大省,小麦、玉米一直都是河南的主要粮食作物。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小麦大省”光环下,河南水稻一直是被低估的“实力派”。

在河南的粮食作物中,水稻排名第三,也是第二大秋粮作物。

从全国来看,河南的水稻产量也是能排上号的,虽然产量远不及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等,但与福建、重庆等省份却差不多。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4”显示,2023年,河南的稻谷产量为479.2万吨,略低于重庆(492万吨)、浙江的(485.3万吨),却高于福建(394.6万吨)、贵州(366.1万吨)。

河南水稻种植面积,常年维持在900万亩左右,主要分布在豫南信阳稻区和豫北黄河沿岸。其中,信阳作为河南水稻的核心产区,不管是水稻的种植面积,还是产量,均占全省的85%以上。就连“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都曾从质量和产量上,对信阳水稻给予了高度评价;而豫北沿黄稻区依靠黄河灌溉,则形成了“原阳大米”、“范县大米”等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河南水稻种植面积,仅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4%,但其产量却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近8%。

02降雨增多,不等于都能种稻


在今年秋季河南降雨持续之下,在网友有关降雨增多的讨论声中,一个现实问题浮出水面:降雨增多,玉米、花生等受到影响,河南今后是不是可以扩大水稻种植呢?

对此问题,河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李俊周表示,河南这个气候大环境,其实都适合种水稻。最重要的还是看哪些地方水多。“水稻种植本质是‘以水定稻’,水多就更宜种稻”。在李俊周看来,南水北移,河南秋季雨水增多,对水稻的影响相对较小,玉米、花生、大豆等作物受灾几率增加,尤其是低涝易洼地受灾严重,这些地区有改种稻的趋势,特别是抗旱性强的旱稻或节水抗旱稻会逐渐增加。需要注意的是,雨多,仅为种稻提供了可能性,而能否种成,还要看水源稳定性、土壤条件和品种适应性等。

河南这几年降雨虽多,但分布极端,短时强降雨与连阴雨交替,易形成涝灾,反而对水稻扬花灌浆不利。例如今年,豫南再生稻二茬收割时,就因土壤过湿导致部分倒伏。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作所研究员尹海庆也指出,旱稻在南方可以通过自然降雨,满足生长,而在北方这个旱作区需要浇灌。“适应气候的变化,特别是在雨水多的情况下,节水抗旱稻是目前种植的一个重要方向”。

03旱地改水田,多地尝试主动调结构


从河南水稻种植分布来看,除了我们熟知的信阳、新乡之外,南阳、平顶山、驻马店、漯河、开封、洛阳、濮阳、安阳等地,均有水稻种植。

近几年,河南水稻的种植区域在慢慢拓展,品类在不断增加。河南多地都有一定范围的“玉米改种水稻”、“旱改水”等适应性农业种植调整,来解决低洼地带易受涝灾,传统秋粮作物歉收等难题。

比如,南阳市官庄工区官庄镇,2021年通过“旱改水”项目,成功将4000亩旱地改为水田;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依托“旱改水”技术,复种水稻成功,贾湖水稻连续3年喜获丰收。

在南阳镇平县,种粮大户李占成将自己低洼易涝区的土地,由“玉米改种水稻”,去年试验种植节水抗旱稻60亩,取得亩产超过500公斤的产量,今年将种植面积扩大至300亩。

记者也留意到,“不与旱粮争地,不与水稻抢田”的“中农大”系列旱稻,今年首次在方城县独树镇平原村种植,该旱稻直播种植省时省力,整个种植季只浇一次水。

这些案例背后,其实是“被动抗灾”到“主动调结构”的转变。

04在雨水与热浪间,寻找新平衡


在看到连绵秋雨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夏季麦收时的干旱。

面对气候之变,河南农业的出路,绝不仅仅在于“要不要扩大水稻种植”,而在于“怎样种好地”。

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玉米耕作栽培室主任乔江方表示,种好地,就要深入实施“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研发与大面积集成应用,构建健康作物群体,提升作物自身免疫能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田灌溉、排水能力,做到“旱能浇、涝能排”,增强农业应对自然灾害的韧性和适应性。

除此外,品牌化与产业链延伸同样迫切,河南不仅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

降雨增多,不是河南成为“南方”的信号,却是农业升级的契机。

在雨水与热浪之间,河南需要的是适应性种植,更需要一场系统性的农业升级。

来源:大河时政

作者:梁德宝 杨肖宁

编辑:杜勇

审核:雷建树

上一篇:镜头定格温暖 | 信阳市摄协文艺志愿者重阳节走进茶乡慰老行

下一篇:刚刚上市!沁阳“蔗”里有点甜~

报纸期刊

河南科技报
农家参谋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