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源科普化何以突破现实困境
激活科普高质量发展,科技资源科普化是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当前许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利用科技资源开展科学普及,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
河南省科协在2024年度科普项目中首次新增“科技资源科普化”专项,反响热烈。1月30日,由省科协举办的2024年度河南省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座谈会在郑州举行。业界学者、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科普基地代表等齐聚一堂,围绕“科技资源科普化”展开讨论。
专业科普团队有事半功倍之效
科普内容创作、科普活动组织实施,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打造一支理论水平高、服务意识强、科普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团队,无疑可以让科普传播过程、科普传播效果变得更加高效。
郑州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党委书记、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主任商建东介绍,郑州大学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打造了“超现在算未来——超级计算机系列科普”项目团队。其中,科普队伍有专职人员8人、兼职技术人员31人、志愿者210人,有效支撑日常科普参观、科普活动组织、科普课程研发、科普品牌打造等工作。
河南农业大学项目团队则是由院士、中原学者等领军人才,结合从事农业发展的专业人才,组建了老中青结合的科普团队。既能发挥院士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又能满足各类群体的科技科普需求,有效确保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平稳有序地开展。
黄河科技学院是以副校长杨保成教授和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张守仁教授负责统筹协调和质量把关,其它成员根据自身研究方向和科普实践经验进行分工合作。
拥抱新媒体实现精准传播
如何精准、高效地进行科普传播,成为与会专家讨论的热点。
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河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教授戴树玺结合自身实例进行了经验分享。他在网络注册ID“爱较真的戴老师”,专注讲解量子力学、原子弹、黑洞、芯片制造等“硬核”内容,获赞700多万。
郑州大学护理学院院长张振香建议,要利用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扩大科普内容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同时不断探索新的科普形式和方法,适应时代发展和公众需求的变化,保持科普内容的活力和吸引力。
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副院长张建新指出,融合多种现代技术和方法,充分分析现代人对科普工作的期望和获取知识的普遍形式,及时回答公众所关心的科技问题,提供更多的沉浸式体验,科普工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并且被公众所认可。
项目负责人邢娜介绍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围绕“母亲节”“教师节”等重要时间节点,推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科普视频,在进行健康科普的同时,所传递的精神价值也备受观众认可,进而让科普传播效果倍增。
多项建议引发全场共鸣
河南科技大学食品加工与安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康怀彬,在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前端,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科技人员更加积极主动参与科普,把科普作为科技成果的主要构成部分,鼓励科技资源科普化。
河南农业大学社会服务处王景隆建议,可以建立科普科研成果可灵活等价替换的考核与职称评定制度,在科研项目中适当设立科普任务考核的增量指标,推出科研人员在场馆等科普机构中参与科普工作的业绩认定方案。
河南省人民医院公共事业发展部项目负责人表示,可以通过对国家级实验室资源开放等一系列活动,使医学科研知识在更广范围流动和共享,让科技知识从业内流转,变为向全社会广泛外溢,以优化资源在全社会的流动性,促进科研与科普两翼齐飞。
南阳理工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副院长张凌晓建议,未来加强资源整合,形成共享的科普平台,提高科普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通过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的实施,提高公众对科技资源的认知和理解,促进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和合作。
(河南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丰硕)
上一篇:2024年度河南省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座谈会召开
下一篇:白跃宇:树立创新理念 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两会中的科协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