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忙而充实的大学校园,有这样一位教师,他默默耕耘、潜心育人;他以教为韵、以情铸华,用智慧和热情,点亮无数学子的心灵之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的真谛与魅力。他就是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的二级教授李学军。
融前沿科技 启智慧明心
李学军,中国生态学会淡水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产学会盐碱水养殖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江水生生物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河南鹤壁站站长,河南省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淇河鲫育种岗位科学家,河南省丹江水库水域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河南省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专家委员会成员。曾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农业农村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1项、河南省农牧渔业丰收奖合作奖1项、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海昌技术奖1项;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1部。
作为水产研究专家,他始终关注着水产领域的前沿动态及发展趋势,努力把课堂打造成前沿科技成果的‘信息库’”。在李学军看来,时代浪潮滚滚,教育只有紧扣时代脉搏,深植实践土壤,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一次课堂,李学军在讲述淡水鱼中种类最丰富的鲤科鱼类时,发现该鱼类适应力强,容易繁殖饲养,但由于肌间刺多,极大影响了加工以及消费。“是否能够培养少肌间刺或者没有肌间刺的鲤科鱼类呢?”李学军立即和学生分享了这个想法,并组织团队科研人员进行联合攻关,很快就挖掘出了调控肌间刺发育的主效基因。
立时代潮头 铸爱国情怀
站在新时代潮头,李学军明白水产研究关系国计民生,深谙爱国二字千钧之重,不能挂在嘴上,也不能生硬地塞进课件里,他把爱国融入在每一次的工作中,身为风帆,言传身教。他说:我的身后是百姓无数,是河湖万千!他主持了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鹤壁站建设工作。
以黄河海河区域内生态系统为主要监测对象,重点监测区域内生态系统演化、生物多样性、生态质量变化等,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提供技术支撑;他主持了河南省丹江口水库水域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工作。对丹江口水库水生态系统开展长期系统的监测,建立多源遥感及地面监测网络和监测数据库,建立水生态风险预警模型和水域生态环境健康评价体系,对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水源地水质质量和调水安全提供决策依据;粮足种安则民稳国安,培育速生淇河鲫养殖新品系,开展淇河鲫稻田生态养殖,为国家粮食安全和老百姓菜篮子做出突出贡献。
传师道薪火 育天下英才
参加工作三十五年来,李学军始终坚持躬耕教坛、科研不辍,只要不出差,不管是周末还是节假日,他的办公室晚上都亮着灯。他不仅培养出一批批建设时代的杰出人才,更点亮了学生们的心灵之灯、人生之灯,成为学生们的知心人、引路人。
李学军认为,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书育人是本职工作,他始终扮演亦师亦友的角色,对学生充满着慈祥与关爱。水产属于涉农性、应用性学科,条件比较艰苦,部分同学会有浮躁情绪。他就用交朋友的方式,潜移默化去引导学生,尤其让学生在专业领域取得成绩,让他们增强专业归属感。
勤奋耕耘为科研,循循善诱教学生。
在师大的几十年里,李学军孜孜不倦地将科学知识教授给学生,传承师道的薪火在时光的流逝中也由他慢慢交于学生手里。李学军常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为国家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合格人才,也要培养能够跟上时代发展形势的新型人才。
当谈及对后辈学子的期望与叮嘱时,李学军留下十六字箴言:“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虚心为人,实心为事。”三十载为国育人,以身作则,漫漫光阴,用热情和严谨,践行着一名高校教师的责任。
来源:新乡市科协
编辑:杜勇
审核:雷建树
咨询: 0371-69333566 电话: 136-7336-5366 邮箱: 470363313@qq.com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13号2号楼
Copyright 2018-2025 科技新闻网 AII Rights Reserved 科技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1120200005》
豫ICP备06011472号-3 网站版本号: v2.2 更新日志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